礦產資源的勘探和開采過程中需要注意哪些環境問題?
在礦產資源的勘探和開采過程中,若環保措施不當,會對生態環境造成多方面的負面影響。以下是需要重點關注的環境問題及具體表現:
一、生態破壞問題
1. 地形地貌與植被破壞
- 勘探階段:鉆探、物探等作業會破壞地表植被,形成探槽、鉆孔等人工地貌,導致局部生態系統破碎化。
- 開采階段:露天開采需剝離表土和巖層,直接摧毀大面積植被和土壤層;地下開采可能引發地表塌陷、沉降,導致植被死亡、土地開裂,改變地形地貌(如形成采空區塌陷坑)。
- 案例:煤礦露天開采區常出現 “光頭山” 現象,森林或草原植被被大面積破壞,喪失水土保持能力。
2. 土壤退化與土地資源浪費
- 剝離的表土和廢石堆放占用大量土地,且廢石堆的酸性或重金屬成分可能污染土壤,導致土地荒漠化或鹽堿化。
- 開采過程中產生的粉塵沉降會覆蓋土壤,影響土壤透氣性和肥力,抑制植物生長。
3. 生物多樣性減少
- 棲息地破壞導致野生動物遷徙或死亡,尤其是對瀕危物種的生存構成威脅。例如,金屬礦開采區可能導致周邊特有植物種群消失。
- 礦區建設(如道路、廠房)分割生態區域,阻礙物種遷徙和基因交流。
二、環境污染問題
1. 水污染
- 廢水排放:開采過程中產生的礦井水、選礦廢水含有懸浮物、重金屬(如鉛、汞、鎘)、硫化物、酸堿物質等,若未經處理直接排放,會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。
- 案例:煤礦礦井水若含高濃度硫酸鹽,排入河流后會導致水體 pH 值下降,影響魚類等水生生物生存;有色金屬礦選礦廢水的重金屬可通過食物鏈富集,危害人體健康。
- 地下水破壞:地下開采可能破壞含水層結構,導致地下水水位下降、流向改變,引發區域水資源短缺,甚至造成地表植被枯萎、水井干涸。
2. 大氣污染
- 粉塵污染:露天開采的爆破、挖掘、運輸過程中產生大量粉塵(如煤塵、礦粉),污染空氣,影響周邊居民呼吸系統健康,同時粉塵沉降會加劇土壤和植被污染。
- 有害氣體排放:煤炭開采中的瓦斯(甲烷)排放、礦石冶煉過程中釋放的二氧化硫、氮氧化物等,會導致酸雨和溫室效應。例如,硫化礦開采和冶煉釋放的二氧化硫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之一。
3. 固體廢棄物污染
- 廢石與尾礦堆放:開采產生的廢石和選礦后的尾礦若堆放不當,不僅占用土地,還可能因雨水沖刷導致重金屬、有害物質滲入土壤和水體。例如,鉛鋅礦尾礦中的重金屬隨雨水徑流污染下游農田。
- 尾礦庫風險:尾礦庫若防滲措施不足或遭遇極端天氣,可能發生潰壩事故,造成重大環境污染(如 2019 年巴西礦壩潰壩事件,尾礦泥漿淹沒周邊區域,導致生態災難)。
三、地質災害風險
1. 地表塌陷與滑坡
- 地下開采形成的采空區若未及時回填,可能引發地表塌陷,破壞建筑、道路和農田。例如,煤礦采空區塌陷可能導致村莊房屋開裂、耕地損毀。
- 露天礦邊坡開挖若坡度不合理或受雨水侵蝕,易引發滑坡、崩塌等地質災害,威脅礦區人員安全和周邊環境。
2. 泥石流隱患
- 廢石堆、尾礦庫在暴雨天氣下可能形成泥石流,沖毀下游設施和生態系統。例如,金屬礦廢石堆若缺乏攔擋措施,暴雨時碎石與泥水混合形成泥石流,堵塞河道。
四、其他環境問題
1. 噪聲污染
- 開采設備(如破碎機、挖掘機、風機)和運輸車輛產生的噪聲,影響周邊居民生活和野生動物棲息,可能導致動物行為異常(如遷徙、繁殖能力下降)。
2. 放射性污染
- 部分礦產(如鈾礦、稀土礦)含有天然放射性元素,開采和加工過程中若防護不當,放射性物質釋放會污染環境,危害人體健康。
五、環境保護措施建議
- 生態保護優先:勘探前進行生態影響評估,避開自然保護區、水源地等敏感區域;開采后及時進行植被恢復(如客土噴播、種植本土植物)和土地復墾。
- 污染防治技術:
- 廢水處理:采用中和、沉淀、過濾等工藝處理礦井水和選礦廢水,實現循環利用或達標排放。
- 粉塵控制:露天開采區灑水降塵、安裝除塵設備,運輸道路硬化并覆蓋篷布。
- 固體廢棄物管理:廢石回填采空區,尾礦庫采取防滲、壩體加固措施,推進尾礦資源化利用(如制作建筑材料)。
- 地質災害防控:對采空區進行實時監測,采用充填法采礦減少塌陷風險;邊坡設置排水系統和加固工程,尾礦庫建立預警機制。
- 政策與監管:嚴格執行環保法規,要求企業落實 “三同時” 制度(環保設施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、施工、投產),加強環境監測和執法力度。
請先 登錄后發表評論 ~